乌兰察布市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土豆文化内蒙古乌兰察布魂牵梦萦的土豆 [复制链接]

1#

 


  马铃薯,内蒙古乌兰察布地区叫山药蛋。它既是粮又是菜,一直为人们所厚爱。近年,马铃薯生产取得跨越式发展,一跃登上了“中国马铃薯之都”的宝座。


  这一跨越,使广阔田野充满生机与活力。极目远望,那大梁大洼的丘陵,那地势开阔的川滩,都有大片大片的马铃薯。种植面积万亩左右,约占全国的6%;产量40亿公斤上下,约占全国的10%。在地区一级为全国之首,中国食品工业学会授予“中国马铃薯之都”的称号。


  这一跨越,使马铃薯生产迈上新的台阶。在种植上,形成区域化布局,专业化生产,集约化经营。在规模上,成为全国最大脱*种薯、商品薯和鲜薯加工基地。推动了农田基本建设,促进了科学种田,催生了许多种植、运输、贮藏、贩卖等专业大户,带动了一批加工业的兴起。


  这一跨越,使马铃薯成为农村支柱产业。增加了收入,丰富了市场,促进了城乡经济的繁荣。国内,销往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浙江等二十多个省市;国外,销往俄国、蒙古、韩国、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。不论国内还是国外,不论食用还是种用,它带有“中国薯都”的身份——名牌。


  对这个矫健的跨越,当地为之振奋,外地为之注目。说到底,它是物质文明的一个进步,也是精神文明的一种丰采。


  马铃薯遍地开花,给绿色田野增光添彩。在粮食作物家族中,以马铃薯花最大最艳。花冠有洁白、浅红、紫红、蓝紫等等,花药有淡绿、褐色、灰*、橙*等等。近看,每一朵花像把小伞——俊俏:远嘹,海漫漫、白汪汪的一片——壮观。人们常说“山药开花结圪蛋”,它开花的时候也是块茎迅速增长的时候。


  以马铃薯兴业,是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。在公社年代,马铃薯虽为主要作物,但基本上是自种自食。它以五折一顶粮,分给社员的一般占口粮25%左右。集体所有的山药,通过统购统销供给附近城镇,外销甚少。今昔对比,变化巨大,山药蛋已成为大产业,占据了大市场。给农村带来了好运,给农民增加了收入。一位老农在叙说种山药的好处时,从根到叶,赞不绝口。说着说着,忽然乐呵呵地迸出一段串话:家家都种山药蛋,山药开花结圪蛋。土圪蛋变成金圪蛋,年年收入两三万!这位老农所言,是广大农民共同的感受和心声。


  生活在乌兰察布,几乎天天离不了山药蛋。那沙棱棱的焖山药,绵糊糊的烩山药,油滋辣味的炒山药丝,香甜可口,百吃不厌。若山药与莜面合作,那虚腾腾的山药餽饹、软筋筋的山药鱼子,亮晶晶的山药饺饺,“二宝”合一,既有山药的甘甜,又有莜面的醇香。长期出门在外的人,最怀念、最想吃的就是山药莜面。*牵梦绕,念念不忘。为何?土地是养育人的源泉,是生存的依托。这种殷切思念,是人性和土性的连结,是心灵和庄稼的融合。山药的土性土气,可使人享受美满而深沉的亲情!


  回过头看,有不少干部为马铃薯事业做出了贡献。有的已悄然而逝,有的已皓首苍颜,有的还为之战斗不息。


  记忆当中,有这样一位同志:他是四川人氏,农业大学毕业,上世纪50年代初期分配到乌兰察布工作。那时,下乡常吃山药糊糊拌炒面:先把碗里的糊糊喝尽,用筷子将山药压碎,放入色气微*的炒莜面,随即一边搅拌一边吃……。似命中注定,从此就与马铃薯结下不解之缘。总结山药丰产经验,推广先进生产技术。


  调到农科所后任研究员,长期从事马铃薯研究,并主编全国发行的《马铃薯》期刊。在选育良种、病虫害防治以及丰产栽培方面,都取得卓越成就。调到内蒙农科院后,当过全国人大代表,当过内蒙*协常委。其间,有时仍到乌兰察布调研。对长期工作过的这个地方,视为故土,感情至深。一次涉足辉腾梁山下,面对熟识的山水、田野和正在开花的马铃薯,心潮翻滚,感慨万千。激动之中,吟诗一首:风清日丽辉腾梁,草场农田共飘香。漠南一生吃不够,山药莜面羊肉汤。(土豆突围订阅号)

更多资讯请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