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兰察布市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住进幸福院的老人们海外网 [复制链接]

1#
精细化治疗白癜风 https://disease.39.net/bjzkbdfyy/210822/9346869.html

来源:新京报

住进幸福院的老人们

太阳出来,张德礼从72间屋前走过,留意着每一面没拉开的窗帘。敲几下门,回应声传出来,屋外的人才放心走开。

住在这里的人,最年轻的60岁,最大的93岁。对他们来说,睡懒觉是少有的事,但意外不是。

这里是内蒙古乌兰察布察右前旗花村幸福院,75岁的张德礼是院长,也是第一个入住的人。从年开始,生活在周边偏远地区的、没人照顾的、贫困的老人们被接到这里生活,“抱团”养老。

这是当地政府为解决农村养老困局作出的探索。在乌兰察布,人口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。根据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,全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常住人口的20.81%,与10年前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,上升10.21个百分点。

从年至今,乌兰察布共建成处幸福院,接纳4万余名老人集中养老。仅在察右前旗,就有名老人分别在38处幸福院度晚年。他们在人生最后一段路上互相陪伴,一起种菜、聊天、听戏、晒太阳,迎接衰老。

“新家”

大山里的村子,出门不是上坡就是下坡。年轻人在外打工,留在村里的,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。

10多年前,牛车、马车是这里主要的交通工具,很多老年人还住在裂开的危房里。

在当地,这样的村子并不少见。乌兰察布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,当地政府的一份资料显示,“由于自然条件落后,山区多,村落零散,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失,留守老人和贫困老人较多。”根据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,全市60岁及以上人口占常住人口的15.95%,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10.6%,这标志着乌兰察布已进入老龄化阶段。

根据当时的调查摸底,乌兰察布市约有1/3的农村老人生活在偏僻山村,大多是老弱病残的贫困人口,是全市扶贫、救助养老的重点,也是亟须解决的难点。

年开始,乌兰察布开始探索农村养老新模式,在全市各区、县、旗建设互助幸福院,邀请6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、空巢老人、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和贫困老人入住。

年5月,位于察右前旗平地泉镇的花村幸福院成为首批建成的幸福院之一。

时年66岁的张德礼是第一家登记入住的。当时,他是大井洼村村委会主任,和老伴儿住在一间土屋里,操持着40亩庄稼地。

“岁数也大了,和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样,不愿和孩子去住楼房,不如和老人们一起住互相照应。”张德礼看着工人们忙活了一个夏天,9月份小院落成后,他就带着被褥、衣服、锅碗瓢盆,搬进了花村幸福院。

搬来的第一天,幸福院只有他一个人。张德礼被分了一间42平米的砖瓦房,隔成里外两间,干净宽敞。屋里配着火炕和煤炉子,这不算稀奇,但24小时的自来水、电、冲水马桶和太阳能,对一直生活在农村里的他来说是新鲜物件,“这里的条件和城市里一样,以前根本没见过。”

在幸福院里,张德礼来来回回熟悉着“新家”。院子里有活动室、医疗室,一侧是一排平房,坐北朝南,每间房前还留了一块60平方米的菜地。再往里走,还有菜窖、鸡舍……门外,是一条能通车的马路,后来马路被修得更宽,还设了公交站。

“老家没有的,花村幸福院都有了,而且免费住。”那段时间,镇上的干部苦口婆心地劝说符合条件的老人搬进来。过程并不顺利,故土难离,很多村民习惯了一家一院的生活,担心自己不能适应,也割舍不下家里的牛、羊和土地。

“人们不相信有这么好的事,而且很多人住的是危房,搬过来后原来的房子要推倒了,他们就抵触。”花村村委会书记朱晓军记得,干部们承诺村民,如果有经济损失就给补贴,还用大巴车把老人接到幸福院参观,或者邀请他们先搬过来住几个月试试。

老人们的想法在慢慢改变。到年11月,来自花村、土城子村等9个村的老人,都陆续住了进来。

“满员”

年春天,花村幸福院“满员”了。位老人在这里,开始了“抱团”养老的日子。

这群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人,有着默契的生活方式。他们延续着庄稼人的作息,早上五点就自然醒来,然后在天微亮的院子里走上一个钟头。吃过早点,小院就热闹起来。

花村的音量在十点的时候达到最高峰。流动售货车开进来,喇叭一吆喝,院里的人围上去,选帽子毛衣,挑红薯大蒜。老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阳光里,从小时候的调皮往事聊到找对象时的笑话。也有人喜欢钻进活动室,在麻将桌边围一圈,打麻将,下象棋,“哗啦哗啦”的声音散开。每隔一段时间,广场上就会放起电影或二人台戏,拿着马扎的、坐着轮椅的、拄着拐杖的,一块抬着头张望。

到了下午,人群更喜欢聚在屋前的菜地里。这里种着葱、青椒、黄瓜、油菜、生菜,一茬能吃上几个月。今年6月刚搬进来的新秀芬喜欢这里的气氛。她的腿不好,邻居打理菜地的时候,也总帮她栽种、锄草。“都是老人,都知道老年人的难处。”

幸福院没有专职服务人员,生活靠大家互相帮忙。看到邻居没起床,就敲敲门,怕屋里的人有个三长两短。家里做了好吃的,栽下的树结了果,也端给邻居尝一尝。

国庆一过,结霜期到了,地里的菜也该收了。这两天,68岁的姚润国和老伴温秀花正忙着用水淘洗刚挖出来的土豆,准备做粉条。虽然缺了几颗牙,也有了白发,他看起来仍然硬朗。

和幸福院里的大多数人相比,姚润国确实算是年轻的,“这里大部分老人都70多岁,80多岁的也有很多,那天我看到一个90多岁的老头还在捡木头。”去年搬来之前,夫妻二人把家里的20亩地承包了出去,尽管只剩了门前这一小块地,从播种到收获,他也不懈怠。

孤独感很容易就被赶跑了。他的孩子们住得近,也常带着吵闹的小孙子来探望。有些人的孩子住得远,就申请了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